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郭斌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遇到很多所谓的“新现象”。

新现象对人们有着难以言喻的吸引力。它会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普遍关注。并且,人们会尝试理解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为了有效地理解、解释和应对这些新现象,人们需要以一定的理论逻辑来阐释背后的规律。似乎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新现象就代表着新规律的出现。

事实果真如此吗?新现象的出现是否就一定意味着我们需要新的理论?

新的现象并不代表着这背后有新的规律。我们在绝大多数时候所看到的那些在外在形式上差异很大的现象,它们背后是同样的规律在起作用,可以用同样的理论逻辑来解释。

就像在空中飘落的物体,不论是纸张还是树叶,它们的飘落轨迹都受到重力和空气动力学的影响。

这就像《伟大的管理思想:管理学奠基理论与实践》前言中,作者W. J. 邓肯提到的一个例子:一位美国最大500强工业企业的高管在听到切斯特.巴纳德(担任过美国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董事长)的“权力接受理论”时非常吃惊,因为他以为自己是第一个提出“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取决于下属是否接受领导者指挥权的合法性”的人。

这也让我想起一次有位企业管理者很认真地说他要建立新的管理理论,但在听过他的描述后可以知道的是,他所认为的新理论实际上在100年前管理实践者就已经遇到并且将之进行了理论的概化,虽然在具体的实践细节上与100年前有所差异。

在《战略简史:引领企业竞争的思想进化论》中也提到一个有趣的数据:《哈佛商业评论》作为向管理实践者传播管理思想的旗舰刊物,在6.5万名活跃的哈佛商学院校友当中只有不到4%的人订阅这个刊物。

这是否意味着,管理实践者其实大多数时候是凭借着管理常识在管理企业?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们看待管理实践问题或现象的角度和层次发生变化时,差异性或共通性之间会出现微妙的转换。当你越来越靠近现象或现实问题本质的时候,你越有可能看到的是有限的元素、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以及在底层逻辑上的一致性。

这是因为当你从事件本身抽离的时候,你会更少地受到细节的束缚以及情绪的影响。细节过多有些时候或许会扭曲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这就像由无数个点构成的巨幅绘图,或者大名鼎鼎的“麦田怪圈”,你只有在足够远的距离(或者说足够的高度)才能真正看到图案的全貌,离得太近反而使你的眼中充斥了细节,从而无法真正看到这些点和线条所构成的整体含义。

类似地,当我们以更大的时间跨度去看待现象或者是从历史的大视角去审视现实的时候,你反而(或者是临近时间段的过去)更易于清晰地看到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发展的脉络。因为当你以这种方式去审视历史的时候,你的心态就像一个旁观者,你不太容易把自己主观地代入到历史中的事件或人物上去。

就此而言,尽管时代的变迁给了我们很多的可能性去思考和探索新的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律,但回归管理的常识依然具有强大的力量,因为这些管理常识历久弥新,具有很强的渗透性、生命力和可实践性。

参考文献

[美]W. J. 邓肯著,赵亚麟、谭智、张江云译,《伟大的管理思想:管理学奠基理论与实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沃尔特.基希勒三世著,慎思行译,《战略简史:引领企业竞争的思想进化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页。

 

来源 | 随机行走的文字公众号

 

话题:



0

推荐

郭斌

郭斌

3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主任、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睿华创新管理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剑桥大学全球化制造与创新管理联合研究中心中方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与战略、技术追赶与产业创新、互联网与创新。自2015年起,每年编制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并公开发布相关报告。

文章